2025年,东南亚国家联盟(东盟)仍然是本地区外交、经济一体化和安全对话的核心支柱。然而,尽管东盟长期以来至关重要,其信誉和有效性却日益受到质疑。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和新兴国际组织的崛起,人们越来越频繁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:东盟是否仍然重要?
东盟于1967年8月8日在曼谷成立,长期以来以多元一体为荣,并以不干涉内政和基于共识的决策原则为指导。东盟取得了切实的成就——通过东盟自由贸易区(AFTA)降低关税,为东盟成员国公民提供免签旅行,并在主办东亚峰会等安全论坛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。东盟总人口约7亿,2025年GDP将超过3.9万亿美元,仍然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和人口力量。
然而,就在东盟接纳东帝汶加入其阵营之际,近期事态发展也暴露了其模式的局限性,尤其是其备受诟病的不干涉原则。在应对缅甸持续危机方面,这一点尤为明显。
自2021年缅甸军事政变以来,东盟一直难以展现出一致有效的立场。尽管东盟将缅甸军方代表排除在峰会之外,但东盟未能执行其于2021年4月达成的旨在解决冲突的“五点共识”。缅甸军政府公然无视东盟关于对话和人道主义援助准入的呼吁。尽管东盟举行了多次高层会议,并由印尼、老挝和马来西亚轮值担任主席国(2023年、2024年和2025年),但局势却持续恶化,缅甸内战已造成超过5万人死亡,300多万人流离失所。
这种显而易见的无能为力损害了东盟的信誉,尤其是在人权倡导者和民间社会组织眼中。他们认为东盟行动迟缓、谨小慎微,不愿挑战其内部的不法行为。2025年7月,马来西亚外交部长直言不讳地表示,“缅甸选举现在并非当务之急”,尽管军政府官员的说法不一——这几乎等于承认了东盟的影响力正在减弱。
此外,越来越多的替代性区域和国际框架正在争夺关注。四方安全对话(由美国、日本、印度和澳大利亚组成)扩大了其区域倡议,尤其是在技术、国防和气候变化领域。同样,在美国的支持下,印度-太平洋经济框架(IPEF)提供了一些东盟国家认为比东盟自身经济倡议更具活力的经济合作。
与此同时,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(BRI)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(RCEP)加深了北京对东南亚的经济控制,往往将东盟进程边缘化,转而支持更符合中国利益的双边或多边安排。
然而,东盟并非无关紧要——至少目前还不是。
其规模、制度深度和号召力在该地区仍然无与伦比。它仍然在地区外交中发挥着核心作用——主持包括美国、中国、印度和日本在内的主要大国之间的对话。东盟峰会、东盟地区论坛和东亚峰会仍然是这些国家平等会面的少数几个平台。
2025年,东盟在数字一体化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,《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议》(DEFA)即将完成。如果最终敲定,该协议将促进东盟内部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的发展,并可能在未来十年为该地区的GDP增加数千亿美元。环境合作也在不断扩大,东盟气候韧性网络支持共同应对气候威胁,尤其是在湄公河国家之间。
然而,为了保持东盟的影响力并重拾失去的信誉,东盟亟需改革。这可能包括在特定领域采用特定多数投票制,加强东盟秘书处的权威,以及建立成员国违反关键协议或规范时的问责机制。
世界瞬息万变,东盟不能再固守那些不再服务于其人民的传统。如果东盟能够在保持其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实现现代化,它不仅将保持影响力,还将蓬勃发展,成为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基石。但如果东盟继续保持中立,其他国家将介入并取而代之。